关于2023年市级财政决算的报告
来源:市财政局
日期:2024-09-10 08:56

——2024年8月29日在荆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作关于2023年市级财政决算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23年市级财政决算情况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聚力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克服收支矛盾加剧、化解政府债务压力大的不利因素,加大财政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市级决算情况总体较好。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全市财政总收入250.3亿元,比2022年增长17.5%(以下简称“增长”)。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2.8亿元,为预算的102.2%(汇总县市区调整预算数),增长19%;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0亿元(含中省专项补助和政府一般债券资金安排的支出),为预算的96.7%,增长9.1%。

1.市级决算情况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179.8亿元,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3亿元,为调整预算(以下简称“预算”)的106.8%,增长10.3%;转移性收入133.1亿元,为预算的129.9%;债务转贷收入(一般债券)15.4亿元,为预算的100%。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4.4亿元,为预算的95.5%;非税收入16.9亿元,为预算的118.7 %(主要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加)。

市级转移性收入中,返还性收入1.9亿元,为预算的100%;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60.3亿元,为预算的120.9%(主要是增加万亿特别国债);专项转移支付收入8.8亿元,为预算的99.9%;下级上解收入44.9亿元,为预算的186%;上年结余11.3亿元;调入资金3.9亿元(主要是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9亿元。

市级债务转贷收入中,新增债券9.2亿元,再融资债券6.2亿元。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179.8亿元,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8亿元,为预算的88.7%;转移性支出107.1亿元,为预算的157%(主要是年终结余增加);市本级债务还本支出5.9亿元,为预算的161.6%。

市级转移性支出中,返还性支出1.2亿元,为预算的100%;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38.4亿元,为预算的94.8%;专项转移支付支出5.4亿元,为预算的88.3%;上解上级支出14.1亿元,为预算的99.5%;年终结余37.3亿元;债务转贷支出(一般债券)5.8亿元,为预算的100%,主要是转贷各区支出;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9亿元。

2.漳河新区决算情况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14.4亿元,其中: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亿元,为预算的94.7%,下降5.5%;转移性收入8.5亿元,为预算的169.3%;债务转贷收入2000万元,为预算的100%。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14.4亿元,其中: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亿元,为预算的99.4%,增长6.7%;转移性支出7.3亿元,为预算的178.7%;债务还本支出449万元,为预算的99.8%。

3.屈家岭管理区决算情况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5.8亿元,其中: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50万元,为预算的101.7%,增长52.3%(主要是同期受留抵退税因素影响,增值税基数较低);转移性收入4.5亿元,为预算的107.8%;债券转贷收入4177万元,为预算的100%。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5.8亿元,其中: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亿元,为预算的104%,增长7.7%;转移性支出3100万元,为预算的190.2%;债务还本支出4206万元,为预算的100%。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71.7亿元,为预算的107.4%,增长2.3%;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09.1亿元,为预算的94.8%,下降6.2%。

1.市级决算情况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73亿元,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1.1亿元,为预算的151.7%,增长61.1%(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增加);转移性收入51.9亿元,为预算的111.3%。

市级转移性收入中,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2亿元,为预算的110.5%;上年结余8021万元,为预算的100%;调入资金5.7亿元(主要是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和偿债备付金);债务转贷收入(专项债券)44.2亿元,为预算的100%。

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总计73亿元,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39.1亿元,为预算的107.2%,增长17.9%(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增加相应增支);转移性支出15.1亿元,为预算的149.4%;债务还本支出18.8亿元,为预算的134.9%。

市级转移性支出中,专项转移支付支出7044万元,为预算的92.6%;年终结余5.1亿元;债务转贷支出(专项债券)9.3亿元,为预算的100%,主要是转贷各区支出。

2.漳河新区决算情况

区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5.6亿元,其中:区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4亿元,为预算的50.9%,下降60%(主要是土地收入减少);转移性收入3.2亿元,为预算的98.1%。   

区级政府性基金支出总计5.6亿元,其中:区级政府性基金支出4.5亿元,为预算的64%,下降41.1%;转移性支出5826万元,为预算的147.3%,债务还本支出5000万元,为预算的100%。

3.屈家岭管理区决算情况

区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19708万元,其中:区级政府性基金收入8142万元,为预算的95.9%,增长11.1%;转移性收入11566万元,为预算的107.5%。

区级政府性基金支出总计19708万元,其中:区级政府性基金支出8373万元,为预算的90.6%,下降14.6%;转移性支出1335万元;债务还本支出10000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9480万元,为预算的115.1%;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6303万元,为预算的75.9%。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4863万元,其中: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735万元,为预算的123.9%,增长27.6%(主要是凯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利、股息收入增加);转移性收入473万元,上年结转收入655万元。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4863万元,其中: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103万元,为预算的97.8%,增长24.1%;调出资金1000万元;转移支付支出452万元;结转下年1308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94.9亿元,为预算的127.5%,增长21.3%;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83.2亿元,为预算109.1%,增长21.8%。

1.市级决算情况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计19.4亿元,其中: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6.6亿元,为预算的112%,增长12.2%(主要是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市级统筹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增加);转移性收入2.8亿元。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总计15.9亿元,其中: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4.6亿元,为预算的106.6%,增长26%(主要是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市级统筹及部分机关事业单位2023年缴清历年欠费后,集中办理了退休手续并补发待遇相应增支);转移性支出1.3亿元。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2.9亿元,其中当年结余3.5亿元。

2.屈家岭管理区决算情况

区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计5262万元,其中:区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863万元,为预算的98.4%,下降57.7%(主要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转移性收入399万元。

区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总计4704元,其中:区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4515万元,为预算的99.2%,下降68.6%;转移性支出189万元。

区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3422万元,其中当年结余558万元。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1.政府债务情况。2023年,全市新增地方政府债券62.5亿元(一般债券18.7亿元、专项债券43.8亿元)。其中:市本级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5.5亿元,分类型为:一般债券5.7亿元,用于白云大道综合改造、荆山大道南段、民兵训练基地等项目;专项债券19.8亿元,用于武荆宜高铁、荆荆高铁、襄荆高铁、荆门市传染病医院等项目。全市发行再融资政府债券37.6亿元(一般债券12亿元、专项债券25.6亿元),全部用于偿还到期的政府债券本金。分级次为:市本级22.9亿元,县(市、区)14.7亿元。

2023年,省财政厅核定全市政府债务限额478.1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208.5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69.6亿元。截至2023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448.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90.8亿元,为限额的91.5%;专项债务余额258亿元,为限额的95.7%。从级次看,市本级债务余额165.8亿元,为限额的98.5%;县(市、区)债务余额283亿元,为限额的91.4%。2024-2026年全市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数额分别为53.1亿元、49.8亿元、47亿。其中:市本级分别为15.6亿元、17.2亿元、13.7亿元;县(市、区)分别为37.5亿元、32.6亿元、33.3亿元。

2.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2022年末,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1.9亿元,2023年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9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9亿元,年末余额4.9亿元。

3.“三公”经费决算情况。2023年,市级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2824万元,为预算的123.5%,比预算数增加537.3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出境)费104万元,比预算数增加73.1万元(主要是对外交流、公务活动逐步恢复);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2333万元,为预算的127.7%,比预算数增加505.7万元,主要是公务用车购置费增加732万元(公务车更新);公务接待费387万元,为预算的90.3%,比预算数减少41.5万元。2023年市本级“三公”经费整体上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比2019年决算数少216万元。

4.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财政支出责任情况。2023年,市本级支付6个PPP项目费用2.1亿元(竹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荆门剧院、静脉产业园一期、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夏家湾生活污水处理厂三期、城南污水处理厂),占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1%。


二、2023年预算执行和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决议情况

2023年,全市财政部门坚持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引领,认真执行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预算决议和市人大常委会决议,精准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要求,扎实做好开源节流、改善民生、深化改革、防控风险、服务发展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积势蓄力支持高质量发展。严格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加强重点税源、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招商引资项目,扎实推进高质量财源建设。坚持向内挖潜,有序推进国有“三资”清理盘活工作,深入挖掘资金资产资源潜力。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5亿元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突破性优势产业和科技创新。统筹资金10.3亿元,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其中兑现科创主体入驻荆楚科创城补贴资金2735.1万元。我市成功入选湖北省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获得省级专项资金3000万元。筹集资金1亿元发放各类消费券,落实各项促销政策,推动消费加速回暖。提高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补贴标准,兑现外贸企业出口普惠制奖励等资金2289万元,支持更多“荆门造”“走出去”。

(二)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贯彻落实省、市推动经济稳健发展政策及接续政策,巩固政策兑现“免申即享”成果,全市共兑现惠企政策75.3亿元(含减税降费41.7亿元),其中通过“免申即享”模式兑现1.2亿元,惠及企业898家次。积极创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建设,实现全市“集中+分散”采购全流程电子化全覆盖,政府采购指标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获省财政厅部门评价和全省第三方评价“双第一”。充分发挥财金联动效应,用好财政金融工具,引入金融“活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市通过应急转贷纾困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方式发放贷款56.1亿元,兑现贴息资金4300余万元。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全市共争取转移支付资金188.5亿元,发行政府债券100.1亿元,其中新增债券62.5亿元,有力保障了“三条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减免承租行政事业单位门面租金595.5万元,惠及市场主体3138户。

(三)尽力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推进和完善医保DIP(按病种分值付费)、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统筹700余万元用于幸福里食堂建设及运营,新建幸福里食堂23个。全市财政投入6.3亿元用于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和困难学生资助,掇刀石中学维修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标,小学、初中年生均分别提高至720元、940元,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年生均提高至300元。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打出“降、缓、返、补、扩”组合拳,全市共兑现人才补贴、就业创业等政策资金3.7亿元。支持市博物馆新馆、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开馆运行,投入1852万元用于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公共场馆运维和免费开放。争取1.6亿元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兑现各类购房补贴资金1.7亿元,让更多市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全市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0%。加强县(市、区)“三保”预算执行情况动态监测,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全市“三保”总体平稳。

(四)综合施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统筹4.2亿元“以奖代补”资金,采取“补贴启动、奖励先进”的形式,支持全市151个村(社区)共同缔造项目推进。持续提升城市能级,扎实做好重大交通节点性项目保障工作,罗汉山隧道、漳河环库公路建成通车,城区“三环六隧九射”骨架路网体系基本成形;支持开展店招店牌等专项整治,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安排1.9亿元用于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和雨污分流,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效能。加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落实中央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各项政策,争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3.2亿元,我市因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受到省政府表彰;安排资金4445万元支持农业“六个一”工程建设和“荆品名门”品牌发展,沙洋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掇刀区麻城镇在全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评审中斩获佳绩,共争取奖补资金1.1亿元;争取省级资金4800万元用于16个和美乡村试点村建设,10个村获评省级和美乡村典型示范村。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我市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亿元。

(五)持之以恒提升财政管理质效。建立重要财政支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对重要财政支出项目从决策、执行、监督、绩效到责任追究的全链条跟踪监控。完成税费共治大数据平台建设,督促纳税人缴纳税费4000余万元,通过税费协助办理线上业务1031笔,累计金额2.1亿元。推动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运行,实现市域全覆盖。深化政府投资评审“110”(一个环节、一次审结、零跑腿)新模式,全市完成评审项目1984个,平均审减率14.1%。开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第二批示范试点工作,印发《荆门市市级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办法(试行)》,“1+5”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制度初步形成。分类处置、妥善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市本级债务风险等级实现“退橙”。加大财会监督力度,扎实做好财经纪律重点问题专项整治自查,接受财政部湖北监管局重点抽查工作。全力服务人大监督审查,依法依规向市人大报告政府债务、国有资产管理、本级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安排等情况。


三、2024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半年重点工作

今年以来,全市财政部门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强化财政收支统筹调度,财政收入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元至6月,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4亿元,为预算的55.8%,增长11.1%,其中税收收入47.7亿元,为预算的50.3%;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74.8亿元,为预算的56.6%,增长16.5%。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6亿元,为预算的45.9%,增长0.5%。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3.3亿元,为预算的46.3%,增长12%。

从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来看,部分县(市、区)存在税收下滑,“三保”压力持续加大;债务化解任务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财力有限等问题。下半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市中心工作,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求,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工作部署,抓好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统筹联动,聚力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进一步摸清国有“三资”底数,编制“一账一表”,拓展有效债务空间,推动形成有效投资,加快形成有效资产,构建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保障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循环畅通,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加强横向联系、纵向沟通,凝聚合力,深入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高质量推进财源建设,组建专班,服务骨干税源企业,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持续释放税费共治“数据价值”,增强财政综合保障能力。

(二)聚焦政策释能,聚力服务经济稳健发展。抢抓“两新”“两重”及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等机遇,支持各地各部门精心策划包装一批项目,力争获得更多支持。支持实施新型工业化大推进战略,加快构建“4211”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消费提振措施,促进住房、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支持全国第四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打造园博园夜经济聚集区,激发消费活力。以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为引领,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全面落实政府采购支持政策,优化提升评价指标,力争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中保持“第一方阵”。

(三)聚焦民生福祉,聚力办实办好民生实事。聚焦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运用共同缔造理念,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持续加大医疗卫生领域投入,支持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推进龙泉中学东片区综合改造、实验小学和金虾路小学合并迁建等项目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完善就业创业体系,支持稳岗就业,推动更高质量就业。落实落细人才政策、购房补贴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和新市民群体扎根荆门、建设荆门。加强浰河河道综合整治等国债项目调度,加快建设进度和已完工项目竣工决算验收。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和小型工程项目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纠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四)聚焦风险防控,聚力守牢安全发展底线。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强化“三保”预算执行监控,坚决兜牢“三保”底线。落实政府支出负面清单、正面案例和专项债券投向要求,把好项目谋划、储备到实施各环节财政关口。严格执行既定化债措施,通过统筹财政性资金、资产资源处置收入、项目收益、债务重组和债券置换等方式,及时足额偿还法定债务,加大隐性债务化解力度,稳步推进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和数量压降。深化大监督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加大重点领域监督力度,强化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严肃财经纪律。

(五)聚焦提质增效,聚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从严安排“三公”经费,大力压减非刚性、非必要支出,不断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坚持预算法定原则,加强预算指标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批复,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拨付资金。合理调度财政库款,优先保障重点支出,完善直达资金管理,切实加快支出进度。扎实开展“财政管理质效提升年”行动,继续做好绩效监控、绩效自评、财政评价和示范建设等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2023年市级决算表.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