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关于荆门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二、荆门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
三、2023年市级部门财政拨款“三公”经费说明
关于荆门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3年1月6日在荆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荆门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荆门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统筹财政资源兑现税费支持政策,为市场主体纾困减负;贯彻落实过紧日子思想,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基本民生和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11.1亿元,为预算的98%。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2.2亿元,为预算的97.6%(汇总县市区调整预算数,下同),其中:税收收入74.8亿元,为预算的97.2%;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99.2亿元,为预算的97.6%。
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市收入完成70.9亿元,为预算的93.2%;全市支出完成122.2亿元,为预算的99.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市收入完成3.5亿元,为预算的108.2%;全市支出完成3.4亿元,为预算的105.1%。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市收入完成81.2亿元,为预算的105.2%;全市支出完成73亿元,为预算的101.1%。
(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1.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完成1278095万元,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8000万元,为预算的95.2%,转移性收入1030095万元(含债务转贷收入153544万元)。支出总计完成1278095万元,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9786万元,为预算的90%,转移性支出611767万元,债务还本支出46542万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完成524337万元,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29931万元,为预算的72.1%(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减少),转移性收入394406万元(含债务转贷收入289192万元)。支出总计完成524337万元,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31808万元,为预算的95.2%,转移性支出110757万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81772万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完成3350万元,其中:当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928万元,为预算的100.1%,上年结余422万元。支出总计完成3350万元,其中:当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928万元,为预算的100.2%,调出资金1000万元(用于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年终结余422万元。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计完成461731万元,其中:当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41716万元,为预算的104.1%,上级补助收入163万元,上年结余119852万元。支出总计完成325716万元,其中:当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324861万元,为预算的99.3%,上解上级支出855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滚存结余136015万元(当年结余16163万元)。
2.漳河新区预算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完成106552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600万元,为预算的100%,转移性收入45952万元(含债务转贷收入1000万元)。支出总计完成106552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200万元,为预算的86.7%,转移性支出46232万元,债务还本支出120万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完成50480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2815万元,为预算的92.6%,转移性收入27665万元(含债务转贷收入13300万元)。支出总计完成50480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49950万元,为预算的109.1%,其中:调出资金530万元(用于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3.屈家岭管理区预算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完成63387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12万元,为预算的100%,转移性收入56575万元(含债务转贷收入10259万元)。支出总计完成63387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294万元,为预算的100%,转移性支出1834万元,债务还本支出11259万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完成9640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6480万元,为预算的100%,转移性收入3160万元(含债务转贷收入2000万元)。支出总计完成9640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9640万元,为预算的100%。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计完成18152万元,其中:当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1943万元,为预算的101.9%,上年结余6209万元。支出总计完成11890万元,其中:当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884万元,为预算107.5%,上解上级支出6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滚存结余6262万元(当年结余53万元)。
(三)2022年政府债务情况
1.全市政府债务余额390.1亿元(一般债务175.2亿元、专项债务214.9亿元),为省财政厅核定我市债务限额411.8亿元的94.7%。
2.市级政府债务余额136.9亿元(一般债务57.5亿元、专项债务79.4亿元),为省财政厅核定市级债务限额138.7亿元的98.7%。按照省财政厅核定口径,市级政府债务情况包括市本级、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
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在2022年市级财政决算(含两区)办理完毕后,还会有变动,我们将依法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市级财政决算(含两区)情况。
二、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落实情况
202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坚决执行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常委会决议,积极克服经济下行、疫情突发等带来的减收增支影响,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全力稳住经济大盘。持续优化营商政策环境,贯彻落实稳住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推动“认定类”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模式扩面加速,全市共兑现惠企政策资金60.1亿元(含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及“六税两费”减免34.5亿元),其中:通过“免申即享”模式兑现7584万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通过提高中小企业采购预留份额、价格扣除优惠等举措,保障中小企业平等、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全市中小微企业政府采购规模占政府采购总规模的比重超过70%。持续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市财政投入4620万元支持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2亿元,兑现贴息资金3200万元;通过政银合作、双创引导基金、“农信贷”等发放贷款10.8亿元,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我市成功入选财政部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3000万元。兑现中心城区各类购房补贴政策资金6165万元,受益家庭超过3000户。推动降低市场主体房屋租金,全市共减免行政事业单位租户房租1907万元,惠及市场主体3240家。
(二)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制定出台了《荆门市市级科学技术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更好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市投入4.8亿元支持企业技改提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和荆楚科创城建设;争取省级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支持高新区实施重点产业创新试点示范工作。筹集资金7220万元发放“惠系列”消费券,补贴1738万元助推电商发展,兑现3797万元用于外贸企业出口普惠制奖励、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荆汉(欧)国际物流班列运营等,大力畅通经济循环。积极助力招商引资,出台《荆门市市直招商引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筹集资金设立招商政策兑现资金池。市财政拨付5000万元用于支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兑现招商政策奖补资金超过6亿元。
(三)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非刚性支出,强化存量资金统筹,全市共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9.9亿元。坚持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兜牢“三保”底线。全市“三保”支出、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达63.6%、80.2%。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成功申报2022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获中央补助资金1亿元;兑现2021年度稳岗返还资金5036万元,惠及企业3911家。全市统筹9.2亿元用于突发疫情处置和常态化防控工作,争取专项债券4.7亿元支持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传染病医院等公共卫生领域补短板项目建设,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市投入7.1亿元用于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支持“民转公”改革、资助困难学生等,军马场学校等新学校成功开办,荆门外国语学校初中部、龙泉北校等学校“民转公”改革有序推进,“入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投入1亿元用于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和免费开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8.5亿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健全完善以漳河库区、竹皮河、天门河流域为重点的生态补偿保护机制,不断扩大生态补偿覆盖范围。
(四)致力改善城乡面貌。支持城市品质提升,筹集9亿元保障白云大道综合改造、荆山大道上跨焦柳铁路等重大交通工程。争取8457万元用于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支持“菜篮子”民生工程,安排3800万元用于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惠民农贸超市改造升级。投入4000万元保障湖北省第三届(荆门)园林博览会成功举办。出台“以奖代补”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筹集8624万元落实中心城区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待遇,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全市统筹25.9亿元支持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部署,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全市4个项目在全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评审中斩获佳绩,获奖补资金2.6亿元。新增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8个。全市投入2736万元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落实1430万元支持加快化解村级债务。
(五)着力提高财政质效。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开发分散采购电子化平台,市本级政府采购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全覆盖,全市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14.6%。深化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等模块功能趋于完善。优化政府投资评审管理,创新推行“一个环节、一次审结、零跑腿”的“110”评审新模式,全市完成评审项目2280个,平均审减率17.6%。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示范试点工作,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编审管理。组织对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等领域15个项目开展财政评价,涉及金额13.1亿元。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按时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稳妥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肃财经纪律,扎实开展财经秩序专项整治和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回头看”等,按时完成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探索推行项目资金清单公开机制,提升预决算公开质量和水平,积极打造“阳光财政”。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市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各级人大、政协有效监督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我们对各位代表、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和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全市各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县市“三保”普遍存在压力;有的县市脱离实际,存在超出自身财力过高承诺的问题,影响财政可持续性;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2023年预算草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支出结构,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坚持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支出规模,提高资金使用质效;坚持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确保财政可持续和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勤俭节约办事业,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坚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不断提高预算信息化水平。
2023年预算草案如下:
(一)全市预算草案
一般公共预算。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233.6亿元,增长10.6%;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9亿元,增长12.5%,其中税收收入88.8亿元,增长18.8%;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8.3亿元,可比增长0.7%(剔除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支出,下同)。
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市预算收入69.6亿元,下降1.9%;全市预算支出71.3亿元,可比下降13.2%(剔除专项债务转贷收入安排的支出,下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市预算收入1.3亿元,下降63.6%(主要是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机遇性收入减少);全市预算支出1.4亿元,下降57.9%(主要是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机遇性收入减少相应减支)。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市预算收入83.5亿元,增长2.8%;全市预算支出76.6亿元,增长4.9%。
(二)市级预算草案
1.市本级预算草案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1267933万元,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000万元,增长0.8%(税收收入160000万元,增长9.2%;非税收入90000万元,下降11.3%,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减少),转移性收入1017933万元(含债务转贷收入53149万元)。支出总计1267933万元,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3797万元,增长0.6%,转移性支出607584万元,债务还本支出36552万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341244万元,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76300万元,增长35.7%(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增加),转移性收入164944万元(含专项债务转贷收入145390万元)。支出总计341244万元,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182850万元,可比增长18.1%,转移性支出18864万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39530万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3436万元,其中:当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014万元,增长2.9%,上年结余422万元。支出总计3436万元,其中:当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150万元,增长11.5%,调出资金1286万元(用于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计725667万元,其中:当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69292万元,增长37.3%(主要是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增收),上年结余256375万元。支出总计461439万元,其中:当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460849万元,增长41.9%(主要是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增支),上解上级支出590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滚存结余264228万元(当年结余7853万元)。
2.漳河新区预算草案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116781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900万元,增长12%(税收收入63900万元,增长16%;非税收入4000万元,下降27.3%),转移性收入48881万元。支出总计116781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572万元,增长13.9%,转移性支出47759万元,债务还本支出450万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95000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92443万元,增长305.2%(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增加),转移性收入2557万元。支出总计95000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81176万元,增长62.5%,转移性支出8824万元,债务还本支出5000万元。
3.屈家岭管理区预算草案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5167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50万元,增长12.3%(税收收入5350万元,增长13.8%;非税收入2300万元,增长8.9%);转移性收入44020万元(含债务转贷收入14206万元)。支出总计5167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630万元,可比下降28.4%(主要是上级转移支付收入减少减支),转移性支出1834万元,债务还本支出14206万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5130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4552万元,下降29.8%(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减少),转移性收入578万元。支出总计5130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5130万元,可比下降32.9%(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减少)。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计7534万元,其中:当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696万元,下降60.7%,上年结余2838万元。支出总计4390万元,其中:当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4389万元,下降63.1%,上解上级支出1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滚存结余3144万元(当年结余306万元)。收支下降主要原因: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上收市级统筹,失业保险上收省级统筹。
四、完成2023年预算的主要措施
2023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保持财政支出强度,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转型升级,支持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增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支持做大做强产业基金规模,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引导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降本增效等,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强链、新兴产业补链、现代服务业延链、数字经济扩链。支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以支持荆楚科创城建设为抓手,全力保障重大平台、重大设施建设运行经费,以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持续优化营商政策环境,全面推行“免申即享”,加快兑现各类惠企政策,着力形成“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再担科创贷”“再担园区贷”等金融创新产品,切实为企业降本减负。支持人才集聚发展,优化人才补贴标准,配套完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配偶随迁等支持政策,支持大力引进医学卫生人才,实施“才聚荆楚·智汇荆门”行动,吸引各类人才建设荆门、扎根荆门。支持招商引资工作,紧盯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支持高新区争先进位;支持航空装备产业园建设,加快推动亿纬锂能、长城汽车等重大项目提产扩能,促进有效投资稳定增长。
(二)聚焦“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足额保障基本民生支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推进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实施“荆工巧匠”培训提能工程、推进“就在荆门”创业就业行动、打造“荆彩民间”劳务品牌、升级“荆门智慧就业”平台。支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做实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配合落实失业保险省级统筹,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切实保障“民转公”后教职工待遇,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营造安全放心的“菜篮子”环境。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落实资金筹措机制,对县(市、区)共同缔造活动给予“以奖代补”,支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三)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足额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推动农业强市建设,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六个一”工程,支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完善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体系,支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强化“两业”帮扶、兜底保障,着力提升“造血”能力。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聚焦提质增效,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严把事前绩效关口、强化事中绩效监控、加强事后绩效评价,探索建立部门整体绩效目标接受人大审查机制,全面提升绩效信息透明度。建立重要财政支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机制,突出产出效益导向,实施全链条跟踪监控和闭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加快非税收入、政府采购等模块上线,实现预算管理全流程高效协同;推进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实现市域预算管理一体化全覆盖。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快推进税收共治国产化平台建设,加强涉税涉费信息资源集成,强化协税护税措施,全面提升征管质效。
(五)聚焦规范高效,加强财政管理。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突出预算编制源头管理,2023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只减不增”,非财政拨款“三公”经费从严从紧,严禁用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行为。强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坚持先预算后支出,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稳妥化解存量债务,将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在合理区间。严肃财经纪律,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主动接受人大、审计等监督,举一反三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
各位代表,2023年全市财政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执行本次大会决议,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攻坚克难、马上落实、守牢底线,为我市打造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贡献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