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湿地。资料图片 |
阅读提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坚持新的发展观, 按照“一减三治”(减少煤炭消费,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工作路径,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方向用力走,为一片蓝天碧水而努力,为荆门的美好未来而努力。我市2019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在全省13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打造绿水青山新景象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近年来,我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努力让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空气更清新。全市森林覆盖率、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持续提高,稳中向好。
按照“一减三治”(减少煤炭消费,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工作路径,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方向用力走,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PM10、PM2.5实现“双达标”,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年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我市2019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在全省13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累计投入约3亿元推进竹皮河、天门河污水管网改造及畜禽养殖场设施完善、河道沟渠清淤等十大工程,累计铺改污水管网57.9公里,完成30条沟渠9处堰塘疏通清淤共128.8公里,关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原国宾酒店和12家农家乐,取缔码头4个。全市重点流域水质稳步提升,竹皮河、天门河水质消除劣五类,汉江水质稳定达到二类考核标准,总磷浓度明显下降,漳河水库水质稳定在一类,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14座磷石膏渣库和“三磷”企业环境问题全部整改到位,“三磷”治理等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的经验做法,在全省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会上作经验交流。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省级环保督察交办的457件信访件实现“核查全覆盖、问题全清零”。
大力实施“绿满荆门”行动,对中心城区碑凹山隧道裸露矿山等4处开展生态修复专项行动。全市完成“精准灭荒”造林4933公顷,超额完成三年任务,完成率位列全省第二。全市建成5处国家湿地公园、6处省级湿地公园、1个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漳河、莫愁湖、惠亭湖等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生态旅游品牌,湿地和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数量大幅攀升,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保护。
弘扬绿色生活主旋律
“绿色生活观”“绿色消费观”“绿色时尚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荆门已深入人心、融入时代、变成时尚。
我市东方百货、金城集团通过国家商务部组织的绿色商场专家现场评审,13家住宿餐饮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绿色餐饮饭店,4家单位被评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7家单位被评为省级节能示范单位,在全省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市内各大中型商场、家电卖场,所有在售的灯具、冰箱、空调等产品都贴有“能效标识”,能效等级在3级以下的大中型商品一律下架,占待售家电总数的90%以上。增设绿色节能低碳产品专柜。东方、金城等大中型商贸企业在商场超市均设立绿色蔬菜、无公害食品、减盐减油食品等专柜,并在醒目处悬挂宣传牌,张贴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识,并在中心城区设立11家惠民农贸超市,所售菜品实行从田间、基地直入超市,向市民传递绿色生活理念,推送绿色采购信息,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推进限制塑料袋使用,倡导商场超市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严格执行“限塑令”,提倡使用环保袋、菜篮子、布袋子。目前,全市大型商超包装限塑率已达到90%以上,东方百货、中百仓储、中商平价、沃尔玛、百佳汇、银泰城等大中型商超企业使用收费塑料袋和可降解塑料袋比例达到100%。
筑牢法律生态保护屏障
法律护航,山青水长。我市始终强调用法治方式为生态保护和建设保驾护航,从划定生态用地红线,到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坚持淘汰污染的底线,激发制度建设的“乘法”。
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我市制定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承担的义务等进行了细化和明确,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的出台补足了荆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制度短板,为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荆门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荆门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荆门市城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11月16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荆门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方案。会议指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既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空间治理现代化、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保护红线一经划定,将会严格执行,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划定生态红线的重要意义和红线划定落地后的严肃性,严格执行相关规则,不要突破底线。
如今,坚持系统观念,呵护青山绿水,保护生态,实施严格的保护制度,用法治手段为荆门生态保驾护航,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