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轩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科技育秧吸引不少农户前来观摩学习。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眼下,正值水稻育秧关键期,在沙洋县,不少镇村以工厂化育秧为突破口,将智能装备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通过“机器换人”“数据赋能”重构育秧流程,为春耕生产注入科技动能,筑牢全年粮食丰收根基。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沙洋县五里铺镇的沙洋县轩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育秧车间,只见机械手臂正以毫米级精度摆放秧盘,搭载智能传感系统的播种机如同“精准播种员”,按预设参数将稻种均匀播撒,每盘播种误差控制在3粒以内。从首次覆土、精准播种到二次加水、二次覆土,全流程机械化作业仅需数十秒即可完成一盘标准化秧盘制作。
“我们这里进行的是工厂化集中育秧,采用一条龙服务,整条流水线仅需2—3人操作,较传统人工育秧节省70%以上人力成本。”沙洋县轩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刘俊凌说。
刘俊凌指着高速运转的设备介绍:“以前人工播种,一小时最多生产500盘—600盘,现在一体化设备每小时能生产2000盘,效率直接翻了4倍。”
科技赋能带来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凭借高效、精准的育秧优势,合作社订单量持续攀升。目前,合作社已接到4000亩—5000亩育秧订单,预计产值达50万元—60万元。“按设备产能,后期订单有望增至1万亩,一季育秧可满足近万亩农田移栽需求。”刘俊凌说,智能化育秧不仅解决了传统春耕“用工荒”难题,更以标准化作业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奠定基础。
今年,沙洋县计划种植水稻134万亩,目前已完成30余万亩早稻、早中稻大田育秧。从“看天吃饭”到“数据种田”,育秧车间里的“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写传统农业生产范式。机械手臂替代人工劳作,智能系统优化种植经验,让“春耕”不仅是农时更迭,更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粮食丰收带来新希望,也为沙洋县农业发展绘就智慧新图景。(杨国良 胡金艳 王紫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