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420800011236211P/2025-00052 主题分类: 科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5-03-09
文 号: 荆政办发〔2025〕9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来源: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日期:2025-03-09 10:53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荆门高新区,市政府相关部门:

《荆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3月9日


荆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平台纽带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全域创新突破行动

1.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支持荆门高新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特色园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提升钟祥、京山、东宝省级创新型县市建设水平,力争全市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实现零的突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以下均需各县市区落实,不再逐一列出)

2.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理顺荆楚科创城体制机制,实现人才满园、项目满园。主动融入全省科技创新“金三角”,推动荆门科技创新(武汉)离岸中心建设成势见效,打造研发实验中心、招才引智中心、企业孵化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依托市政府各驻外机构,推动离岸中心触角向上海、深圳等地延伸。组建“宜荆荆”都市圈科技创新联盟,实现合作常态化、长效化。支持中集宏图等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等,提升创新要素吸引力、承载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城控集团)

3.统筹各领域创新。围绕绿色化工、动力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工业领域,着力打造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引领作用的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3个以上。围绕实施农业产业“六个一”工程,加强种业、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技术攻关,推进未来食品“两院一中心”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创新升级。围绕解决生命健康突出问题,开展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医疗科技创新水平。围绕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突破,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

二、实施创新平台提能行动

4.建设高能级平台。支持中航特飞所建设漳河实验室、亿纬动力建设龙泉实验室,并申建湖北实验室。建强格林美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京山轻机和格林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亿纬动力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挥傅廷栋院士工作站、樊明武院士工作站引领作用。推动现有3家省重点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支持中石化特油公司、国网荆门供电公司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

5.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做实国宝桥米优质食味籼稻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提升动力储能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服务水平。按照“一县一院”思路,推动荆门医药工业技术研究院、荆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提档升级,每年新建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3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6.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按照“六有”标准,采取建、改、并、转等多种方式,推动企业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推动亿纬动力研究院、新洋丰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尽快建成投用。支持骨干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围绕氢能、低空经济等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申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1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三、实施创新人才培育行动

7.实施优才集聚计划。围绕“4211”主导产业,实施战略帅才、领军将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1155”行动,培养引进1名本土院士、10名科技领军人才、50名高水平工程师、5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省内聚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省外聚焦“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探索“招贤揭榜”“柔性引才”“专家举荐”等机制,引进一批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力争每个重点领域都有1名院士牵头建平台、搞攻关、强产业。举办高层次人才交流会、科技合作洽谈会,开展“院士荆门行”“高校学子荆门行”“荆门籍博士家乡行”等活动。推动荆楚理工学院、荆门职业学院、荆门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增设急需紧缺专业,推动产教融合、职教融通。(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荆楚理工学院)

8.实施优才激励计划。出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意见,在统筹资源配置、做强人才平台、细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设立科技人才专项编制,对通过“优才计划”引进的博士、硕士,可保留编制到企业工作。打通高校、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为科研人员施展才华提供更大舞台、创造更好条件。完善以创新能力、创新质量、创新实效、创新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股权激励、尽职容错免责、“人才有价”评估等制度。(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荆楚理工学院)

9.实施优才服务计划。整合资源、按需定制,提升全方位、系统化服务水平,让人才感到受尊重、便利化。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机制,明确人才服务专员,做好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服务。落实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具体举措,设立市级科技项目青年人才专项资金。拓展“荆英卡”应用场景,实施“安居工程”,加强医疗保健、子女入学、配偶随调、家属随迁等方面保障。(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委)

四、实施技术攻关攻坚行动

10.实施“突围”行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石化方面,重点突破液体火箭煤油生产、锂电池负极专用焦定制化生产、芳醚腈合成等技术,打造百万吨级特种油品生产基地。磷化方面,重点突破湿法磷酸精制提纯、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促进磷化产业由肥料级向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转型。农业方面,重点突破高油酸油菜、优质食味籼稻、优质抗病蔬菜等新品种研发,持续做强种业“芯片”。(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

11.实施“尖刀”工程,推动新兴产业集优成势。新能源方面,重点突破锂电池长循环、高阻燃等技术,开发玄武大单体锂电池、水平双极电池等产品。智能装备方面,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结构连接、运输车智能安全管控等技术,开发异种材料汽车零部件、安全智能化LPG运输车等产品。生物医药方面,重点突破非诺贝特生产工艺等技术,开发降压原料药等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12.实施“破冰”计划,推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方面,重点突破电动飞艇综合设计、高隐蔽气水动布局融合设计、自适应飞行控制、航空器科研与适航一体化试验检测、海岛环境下飞机腐蚀损伤监测等技术,开发AS700(电动型)、8吨级民用地效飞机、百公斤级倾转翼多用途无人机、货运无人机等产品,拓展、增强低空装备高价值试验与适航服务能力。氢能方面,重点突破高压力大容积储氢装备、离网制氢系统工艺等技术,开发储氢球罐、制氢混合整流电源等产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五、实施产研一体融合行动

13.加快成果转化。坚持搭平台、畅渠道、建机制,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建好用好荆门“天网”平台,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入驻全覆盖;完善“地网”服务体系,健全“采集发布、响应匹配、对接撮合、跟踪落地”机制,力争每年收集企业需求2000项以上,对接成功案例1000例以上,到2027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0亿。建设荆楚理工学院共享实验室,推动3个省重点实验室向产业链上下游开放共享,支持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服务向线上拓展。出台支持中试基地建设政策举措,建好磷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光固化材料省级中试基地,争取国家级科研院所来荆建设中试基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数据局、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市城控集团、中荆集团,荆楚理工学院)   

14.加快创业孵化。坚持“搭平台、聚要素、优政策、引主体、造生态”,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围绕功能空间高度融合、创新资源高效流动目标,建设青年科创街区。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思路,建设智谷孵化器等一批“双创”平台,实现各级高新区、经开区和产业园区孵化平台全覆盖。实行科技企业孵化器分级管理,力争培育基础级5个、高能级2个、卓越级1个。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创新创业大赛,每年举办活动10场次以上。实施“科技+招商”,压实市政府各驻外机构责任,定期赴武汉、深圳等地拜访高校院所、孵化机构,力争每年引进种子型、竹笋型、核爆型硬核科技项目1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招商局、市政府各驻外机构)  

15.加快落地产业化。推动“四链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变为产品、落地为产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建好湖北省新能源动力电池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深入实施专利产业化行动,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推动中航特飞所电动飞艇、石墨烯重防腐涂料项目产业化,打造民用飞行器制造、国防装备制造、防腐材料“三个百亿”产业集群。推动儿茶上清丸量产上市,楚宝黑头羊全省推广,推广“ARC菌剂”复合肥使用面积600万亩以上。加强与院士团队对接,力争航空发动机、人形机器人等重大成果在荆门落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六、实施创新生态优化行动

16.建强科创主体。坚持“一企一策”、分类培育,壮大以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和“新物种”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创新主体梯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量提质,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开展“春晓”行动,推进“规进高”“高进规”,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遴选复合增长快、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每年新增“新物种”企业20家。滚动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力争入选国家级科技领军企业1家以上、省级科技领军企业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17.推进科技领域改革。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机制,提升“揭榜挂帅”改革质效,重点支持主导产业链上的研发项目,防止“撒胡椒面”。优化科研管理体系,推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建立科研活动、资金使用负面清单,提高基本科研业务费额度。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考核,提升财政经费使用效益。(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18.加大科技投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3.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2%。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量奖补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研发投入过1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过1亿元企业达到10家。健全“投贷股债保担”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合作。对接深创投等创业投资机构,建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力争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上实现突破;实施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推广“创新积分贷”“科技人才贷”。(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科技局、市政府国资委、市财政局、人行荆门市分行、中荆集团)

19.营造创新氛围。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鼓励和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力争每年新进规企业2家。完善科技创新容错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开展“十大科技领军人物”评选,加大创业典型和成功案例宣传推广,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