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省资助中心和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下,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对资助工作的领导,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目标,扎实推进精准资助,抓细抓实政策落实,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一、2024年学生资助基本情况
2024年,全市投入资金7395.7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6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3.3万人次。学前教育资助学生5058人次,资助资金252.9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3695人次。义务教育资助学生26445人次,资助资金122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20509人次。特殊教育学校享受全免学生724人次,资助资金45.3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171人次。普通高中享受免学费学生4946人次,资助资金431.9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4343人次。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6616人次,资助资金662.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4345人次。中等职业学校享受免学费学生37272人次,资助资金4256.7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3521人次。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3835人次,资助资金384.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2402人次。中职国家奖学金资助学生25人,奖励资金15万元。
2024年,全市资助大学新生835人次,资助资金121.8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423人次;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850人,贷款金额2691.1万元,助力更多困难大学生圆梦。我市还继续对全市突发严重疾病或意外事故的困难学生进行救助。各地各校申请、审核、上报了15名符合条件的困难学生,每生一次性救助3000元,共计发放救助金4.5万元。此项政策为困难学生解了燃眉之急,让学生们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是学生资助体系有力、有效的地方性政策补充。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拓宽宣传渠道,传递资助温度。2024年,通过在《荆门日报》《荆门晚报》、荆门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媒体刊登学生资助政策解读、学生名单公示等宣传报道,让社会对学生资助工作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各地各校大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通过宣传栏公示政策流程、发放宣传手册、微信群、家长会等形式,全方位、多轮次地进行资助政策宣传,让资助政策家喻户晓。
(二)组织业务培训,加强政策学习。2024年,我市组织各地各校资助中心参加全国和省资助中心线上培训会9次,并组织市直各学校开展了资助政策解读及资助系统应用培训,提升了学校资助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对推动全市学生资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省资助中心的统一安排,为落实《“宜荆荆恩”城市群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议定书》要求,我市在6月底举办了“宜荆荆恩”城市群2024年学生资助管理骨干培训班,来自宜昌、荆州、恩施和荆门市的学生资助管理干部共计116人参加了培训。通过专家授课、交流研讨、现场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资助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牢固树立资助育人理念,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度,促进学生资助管理能力提升,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11月,市资助中心组织各县市区、学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赴宜昌市参加了“宜荆荆恩”都市圈学生资助管理骨干培训会。此次培训讲解了学生资助数字化平台操作与应用,强调了落实资助新政策与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了与兄弟市州业务工作的沟通交流,学习到宜昌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全面启动我市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资助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实。2024年市资助中心对县(市、区)的部分学校进行了督导检查。通过现场清点学生人数、查看资助资料等方式,重点督查了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否规范、资助资金发放是否及时准确、学生资助档案资料是否齐备、学校资助政策宣传是否到位等工作情况,确保资助工作严格规范,让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地。
(四)强化资助育人,丰富资助内涵。市资助中心多次组织市直学校资助干事开展政策培训交流会和资助育人座谈会,对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了经验交流和深入的探讨,并要求学校积极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面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要从心理上、学业上、生活上等方面对症下药,让资助工作更精准、更温暖、更走心。2024年,京山市开展了首届“资助育人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征集评选”活动,10名长期从事资助工作的资助工作者和长期致力于扶贫助学的企业家被评为“最美资助人”,10名受助的优秀学生代表被评为“自强励志之星”,30篇资助育人典型案例获奖。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做好资助育人与学生心理健康相融合工作,推动学生资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4月,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资助育人 筑梦成长”主题征文活动,共向全市征集到教师征文473篇,评选出获奖作品277篇,并在荆门晚报上刊登了部分优秀获奖作品,极大提高了各地各学校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提升了资助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学生资助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