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夏播“高效”唱主角——解读《荆门市2024年春夏播生产意见》
来源:荆门日报
日期:2024-04-23 15:22

阅读提示:春播即将开始,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了《荆门市2024年春夏播生产意见》,科学指导各地开展春夏播生产。

进入4月,春雨绵绵,河湖库也逐渐充盈起来,为春夏播生产做好了准备。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春耕春播,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了《荆门市2024年春夏播生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科学指导各地开展春夏播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丰收及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今年,我市春夏播种植计划面积597.8万亩,较上年增加4.65万亩,其中,秋粮种植面积522.53万亩,棉花4.52万亩,油料30.75万亩,春(夏)播蔬菜40万亩。全市水稻计划总播种面积385.5万亩,其中,双季稻12万亩,中稻373.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83.3万亩,大豆播种面积51.73万亩,薯类及其他2万亩。

在高效农业方面,我市计划以省农业农村厅推荐的9种绿色、高效的“吨粮”种植模式为重点,推广高效生态农业面积20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绿色节本增效模式130万亩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以上;推广粮油轮作、稻渔综合、种养结合、农林复合、农旅融合五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意见》要求,要围绕目标攻单产,牢牢守住701万亩和58.7亿斤任务底线,力争完成58.8亿斤增量目标,支持沙洋县、钟祥市创建国家级超级产粮大县。要挖掘粮食增产潜力,通过轮作、间作等多种种植方式,大力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在京山市重点实施早晚稻轮作项目;鼓励发展中稻“一种两收”,鼓励再生稻优势产区保持种植规模,推广高产优质稻品种。要开展高效示范创建和主要粮食作物高效示范创建工作,种足种好薯类、杂粮杂豆等小宗粮食作物,提升耕地质量等级,提高耕地产能,杜绝抛荒、撂荒现象,辐射带动绿色、高效的“吨粮”田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从天气预报来看,今年仍可能面临极端天气等不利气候条件,越冬作物春管、春夏播任务艰巨。我市将围绕抗灾保丰收,推进种植结构战略调整。各地应以优质、高效、生态为目标广泛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扩种大豆油料,在京山市、钟祥市重点推广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7000亩以上;推广稻油、菜油等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花生、芝麻等特色油料生产;深入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技术集成提高单产,分区域总结推广可复制的高产典型。要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以节能宜机为主发展设施种植业,加强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建设,今年计划新建大中型集中育秧基地30处以上,力争节水育秧大田栽插面积300万亩以上。要科学研判灾害发生趋势,分作物、分灾种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在四级以上提水灌区和蓄水严重不足的传统水稻种植区,推广旱稻或者“水改旱”,确保种满种足、高产高效;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提升装备水平,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坚决遏制重大植物疫情传播蔓延;抓好产销对接,依托27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面积180万亩以上。

高效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今年我市将树立“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培优“生产链”,推广适用农机,在再生稻收获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械等推广上取得新突破。开展作物育种改良计划,加强高产、高油、耐旱、抗病新品种培育及复壮、提纯,粮油主推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蔬菜主推“三减三增”提质增效技术,打造高效菜园10万亩、精品果园3个、生态茶园1个、道地药园1个,力争创建2—3个种植业“三品一标”示范基地。拓展“服务链”,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开展“全程托管、环节托管、季度托管”等托管模式,以及土地入股、流转等形式,发展适度经营规模;支持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扶持一批服务组织;支持国宝、洪森、京和等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发展保鲜、分级、包装等采后处理、冷链物流,带动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创新“经营链”,以“江汉大米”省域公用品牌创建为核心,支持京山市、沙洋县、钟祥市加快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实施“种粮一体化”行动,以优质稻米、菜籽油产业为重点,持续培育“京山桥米、荆门油菜”等粮油区域公用品牌;支持京山市加快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支持各地认定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依托优质稻米、高油酸菜籽油、西瓜、草莓、果冻橙等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引导发展“种植业+”多功能,提升农民综合收益。(彭文洁 周历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