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议办理情况及主要成效
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对组织高度负责、对荆门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大局,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共提出建议120件,其中,由市政府系统承办的113件,占全市代表建议总量的94.2%。这些建议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针对性强,充分体现了人大代表的智慧、能力和担当。在此,向各位代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2023年,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把代表建议办理融入稳增长、防风险、推改革、惠民生工作,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113件代表建议全部答复代表,所提问题已经解决、基本解决或已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的87件,占77%;所提问题正在解决或有关工作已经启动的19件,占16.8%;所提问题已列入规划逐步解决的2件,占1.8%;所提问题因条件限制暂时难以解决留作参考、承办单位作出解释说明的5件,占4.4%。建议办理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针对黎峰华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荆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第96号),我市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先后引进亿纬动力、格林美、恩捷、新宙邦、科达利等10多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配套企业,初步形成了涵盖锂电材料、三元前驱体材料、电解液、正极材料、隔膜、结构件等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产能达到158Gwh,荆门成功跻身中国锂电产业特色城市“十强”;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产业,今年2月长城汽车获得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生产资质,今年6月长城坦克500插电混动型正式上市,销售1万多辆,同时已上市坦克400和高山MPV插电混动车型。预计今年长城汽车整车产量可达12万辆,产值将突破200亿元,2025年产能可达30万辆。
针对周平林代表提出的《关于支持荆门石化化工转型发展 充分发挥“产业链长”作用的建议》(第62号),我市抢抓中石化集团马永生董事长来荆调研有利时机,全力推进石化产业由炼油主导型向炼化特一体化转变,荆门石化完成建厂以来最大规模技改提能,原油一次性加工量达到650万吨/年;荆门石化“油转特”项目可研报告已报中石化总部,安评、能评、环评报告正在编制;积极推进荆门石化在荆设立特种油专精特新母公司,目前已完成公司组建方案初稿,公司建成投产后,相当于再造一个荆门石化。
(二)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针对李清阳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支持“京山桥米”产业发展及品牌宣传力度的建议》(第57号)、刘勇代表提出的《关于重点打造李市镇高油酸油菜种植生产基地的建议》(第17号),我市大力实施“一袋米”“一壶油”工程,不断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组建产业联盟。市级层面组建桥米、油菜产业联盟,吸纳市场主体102家,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格局。二是发展现代种业。加强“京山桥米”3个品种的提纯复壮和种子抗病基因测序改造,建立京山桥米良种繁育基地1100亩;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开展高油酸油菜制种,建立制种基地5000亩。三是加强项目建设。已建成国宝桥米年加工20万吨智能化桥米生产线、洪森实业年加工50万吨特优香稻米智能化生产线、荆品油脂20万吨高油酸菜籽油加工生产线。江汉平原“双低”油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傅廷栋院士工作站条件能力提升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四是扩大种植面积。今年完成优质稻米种植面积376万亩以上,占水稻总面积的96%;油菜籽收获面积224.15万亩,其中,高油酸油菜收获面积45万亩,同比增长33.3%。五是抓好品牌建设。“京山桥米稻作系统”成功入选全国第七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候选名单;成功申报“荆门油菜”农产品地理标志,“农谷壹号”“荆花”高油酸菜籽油品牌入选“2023年湖北特色菜籽油品牌”。
(三)完善运行管理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针对胡朕代表提出的《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第33号),我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出台《荆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定期调度督办协调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启动智慧城市二期43个“急用先行”项目建设,总投资约14.45亿元,着力构建“六个一”(互联互通一张网、城市大脑一朵云、数据汇集一个湖、治理要素一张图、数据智治一中枢、指挥调度一中心)支撑体系,荆门已成为全省3个国家“双千兆城市”之一。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李白杨代表提出的《关于亟需启动龙井大道上跨荆南大道立交工程建设优化亿纬动力园区交通路网的建议》(第69号),我市将该工程项目纳入今年市城建计划重点项目,主桥设计双向4车道,已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截至9月底,北段(跨荆南大道桥)已完成桩基施工和预制梁场制作,南段(跨沪蓉高速立交桥)建设方案已通过省交通厅审核,预计明年4月完工。
在交通设施优化方面,针对周胄代表提出的《关于优化象山大道交通设施的建议》(第77号),我市在象山大道沿线共施划标线1.8万平方米,增设标牌202块、LED提醒屏3组、人脸识别系统3套、电子警察设备3套,目前象山大道涉事故警情同比下降36%,通行平均速度由26公里/小时提高到35公里/小时。
(四)围绕降低企业成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针对陈岑代表提出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第21号),我市全面实施“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年”行动,紧盯控成本核心,全面对标对表一流,积极争创全省营商环境先行区。一是对标一流抓优化提升。实施60条巩固措施、95条优化措施,其中,148项指标达到全省一流水平。二是聚焦核心抓降本减负。在落实省“47条”的基础上,“量身定制”目标任务131项。目前,全市“一业一证”行业数量达35个,高于省定工作目标(26个);减免公路通行费16037.8万元,同比增长16.07%;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17.7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8.37个百分点;网上中介超市上线运营,已有270家中介机构完成注册;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已出让工业用地56宗5698.38亩,平均为每个企业节约时间半年以上、节约资金70万元以上,受到省自然资源厅通报表扬。三是先行先试抓示范创建。纳入全省清单试点的66个试点已全部完成创建,京山市、沙洋县试点个数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4位。钟祥市“网上中介超市”、东宝区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打造项目交易“全生命周期”服务链等试点改革事项在全省推广;荆门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成立“共享用工联盟”;京山市建设劳动维权一站式联动联处,办案时长压缩30%以上。
(五)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在教育方面,针对李白杨代表提出的《关于切实加大支持实验小学搬迁的建议》(第91号),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力推进实验小学和金虾路小学合并迁建。6月30日,新校区开工仪式在原荆门宾馆举行,目前已完成房屋征迁、资产划转、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地下室土石方作业,预计明年9月完工,新校区设置小学学位3600个、幼儿园学位360个,届时中心城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将进一步优化。
在医疗保障方面,针对娄勇代表提出的《关于优化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建议》(第78号),我市积极推进长护保险国家试点,进一步优化参保、缴费、待遇、评估、定点等运行机制,截至9月底,全市参保人数251.28万人,正在享受待遇1.03万人,累计享受待遇1.77万人。国家医保局对我市试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于今年7月会同财政部再次来荆调研,拟将荆门试点成果纳入长护险国家顶层设计。
在全民健身方面,针对孙军代表提出的《关于贯彻落实<湖北省全民健身条例>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第88号),我市先后建成京山国际网球赛事中心、东宝文体中心羽毛球馆等大型体育场馆;实施乡镇运动健身中心、文体广场项目126个,新增健身路径1435套、农体工程1742套,基本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组织,做好分办工作。印发《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关于交办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通知》(荆政办函〔2023〕14号),及时将办理任务分解到市政府各部门和相关县市区,要求各承办单位认真研究办理代表提出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加强领导,压实办理责任。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议办理工作,市长陈家伟多次对做好建议办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于8月14日对重点建议进行了现场督导。市政府各副市长积极领办涉及分管工作的代表建议,通过会议调度、现场督导等方式,抓好办理落实。各承办单位将建议办理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按照“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科室具体经办”的要求,成立工作专班,逐件明确办理任务、办理责任和办结时限,确保建议办理取得实效。
(三)强化沟通,提升办理质效。各承办单位不断创新办理方式,主动与代表联系,通过上门走访、当面协商、网络沟通、现场察看等方式听取代表意见建议,积极推动办理工作。市政府办公室始终将提高建议办理质效作为工作重点,狠抓建议办理过程管理和工作协调,做到事前有要求、事中有协调、事后有监督,推动建议办理工作难点、堵点问题解决。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体来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政府和各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建议办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一是个别建议办理时效性不强,解决问题还不够彻底;二是少数承办单位办理进度滞后;三是个别建议答复函还不够规范。
针对这些问题,市政府将再加力度,再添措施,切实加以改进。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做好建议办理工作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为民用权、为民履职、为民服务、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的具体体现,不断增强建议办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进一步强化办理责任。把建议办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压实办理责任。同时,加强沟通协商,努力将代表建议转化为深化改革、破解难题的政策措施,转化为推动荆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三是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加强对建议办理工作的督办、指导和协调,对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的建议,实行跟踪问效,及时催办督办,推动办理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