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案办理工作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以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全体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对政府工作提出了281件提案。这些提案内容丰富,切合荆门实际,充分体现了各位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以及政协专委会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为荆门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的政治智慧和使命担当,体现了政协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此,向各位常委、各位委员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今年以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目标定位,坚持把提案办理融入稳增长、防风险、推改革、惠民生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281件提案全部答复,所提问题已解决和基本解决的235件,占83.63%;正在解决的43件,占15.3%;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的1件,占0.36%;因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2件,占0.71%。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产业竞争优势,提升转型升级水平。
针对民盟荆门市委、民进荆门市委提出的打造华中锂电之都的提案,我市主动抢占锂电产业发展风口,依托亿纬动力等头部企业,引进39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成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产能达到158Gwh,规模居全省第一,荆门成功跻身中国锂电产业特色城市“十强”;今年总投资108亿元的亿纬超级工厂开工建设,建成后我市锂电产能规模将达到218Gwh。强化科技支撑,格林美成功创建动力储能电池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亿纬动力成功创建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大力推动“国际能谷·锂电小镇”建设,锂电小镇总规、控规和城市设计已通过专家评审;“一桥五路”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8个停车场已建成投用,锂电小镇产业集聚、科技集成、人口集中效应明显增强,打造华中锂电之都未来可期。
针对彭娇妍、叶志兵、李克林委员提出的荆门石化转型升级的提案,我市抢抓中石化集团马永生董事长来荆调研有利时机,全力推进石化产业由炼油主导型向炼化特一体化转变,荆门石化完成建厂以来最大规模技改提能,原油一次性加工量达到650万吨/年;荆门石化“油转特”项目可研报告已获批;荆门石化特种油专精特新母公司组建方案已完成。
(二)建设宜居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针对民建荆门市委、民进荆门市委以及陈才锐委员提出的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油菜产业效益的提案,我市大力实施“一袋米”“一壶油”工程,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组建产业联盟。市级层面组建桥米、油菜产业联盟,吸纳市场主体102家,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格局。二是发展现代种业。加强“京山桥米”3个品种的提纯复壮和种子抗病基因测序改造,建立京山桥米良种繁育基地1100亩,高油酸油菜制种基地5000亩。三是加强项目建设。已建成国宝桥米年加工20万吨智能化桥米生产线、洪森实业年加工50万吨特优香稻米智能化生产线、荆品油脂20万吨高油酸菜籽油加工生产线。傅廷栋院士工作站条件能力提升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已完成招投标。四是扩大种植面积。今年完成优质稻米种植面积376万亩以上,占水稻总面积的96%;油菜种植面积224.15万亩,其中高油酸油菜45万亩,同比增长33.3%。五是抓好品牌建设。“京山桥米”被评为“全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京山桥米稻作系统”成功入选全国第七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候选名单;“农谷壹号”“荆花”牌高油酸菜籽油入选“湖北特色菜籽油品牌”。
针对民建荆门市委提出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提案,我市坚持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清保行动”,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今年以来,共争取省级资金4800万元,对16个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进行了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7个,形成了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圈、沙洋五洋线、京山环惠亭湖、钟祥旅游环线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片。
针对九三学社荆门市委提出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提案,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市级财政按照100元/月/个的标准,连续补贴两年。目前,全市已建成县级共同配送中心5个、乡镇服务站50个、农村服务网点1342个,与全市9个品牌38家快递企业签订“邮快合作”协议,实现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全覆盖。
(三)完善运行管理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针对孙江红委员提出的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的提案,我市抢抓全省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机遇,制定出台《荆门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以CIM平台建设为核心,完成“一标三实”数据采集、治理、编码、上图等工作,预计2024年6月建成投用。同时,结合智慧城市二期29个“急用先行”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六个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一个底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民生服务“一码通服”、产业发展“一链通达”、市县态势“一屏总览”),不断深化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应用,为我市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社会、打造数字政府提供重要支撑。
针对农工党荆门市委、民建荆门市委以及钟涛、张金元、钟勇、熊洁、胡爱玲、江大清、胡边疆、张斌委员提出的规范公共停车位管理、加强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的提案,我市积极推进停车难、充电难问题整治。一是增加泊位供给。今年新增5777个公共停车位,其中中心城区新增2043个。同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6644个停车位对外错时开放共享。二是推进智慧停车。加快智慧停车平台升级改造,完善余位查询、停车诱导、导航服务、便捷支付等功能,首批接入48个公共停车场、1.6万个停车位信息。三是完善充电设施。加快城乡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全市已开工建设具有充电功能的公共停车场10个,建有各类充电桩2159个,其中今年新建各类充电桩1388个;乡镇建设充电桩323个。
(四)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在教育方面,针对民进荆门市委提出的加快市实验小学搬迁的提案,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力推进实验小学和金虾路小学合并迁建。6月30日,新校区开工仪式在原荆门宾馆举行,预计2024年9月完工,新校区设置小学学位3600个、幼儿园学位360个,中心城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将进一步优化。
在医疗方面,针对王兴华委员提出的加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提案,我市在现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惠民医保,形成“四重保障”。今年9月,惠民商业医疗保险“惠荆保”上线,将医保政策外费用、罕见病及重特大疾病费用纳入惠民医保范围,现已参保超16万人。据统计,我市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四重保障”报销后,综合报销比例保持在职工医保85%左右、居民医保75%左右,为人民群众编织了一张管用高效的“医疗保障网”。
在养老方面,针对九三学社荆门市委以及黄山花、黄艳萍、刘玉洁、王姗姗、王小雨委员提出的优化养老服务效能的提案,我市大力创建全省养老服务示范城市,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在中心城区建成全省一流的养老示范综合体——荆门市颐养院,提供床位1000张;建成222个社区(村)养老服务驿站、53个社区(村)幸福里食堂,社区实现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达到65%。投入资金1500万元,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61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89个、床位2.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38张(全国、全省标准35张),位居全省第三。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办理责任。市政府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2月28日,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联合发文,安排部署提案办理工作。5月12日,陈家伟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协重点提案协商督办会,要求有关单位高度重视、综合施策,提高提案办理质效。市政府各分管领导主动领办重点提案,通过会议调度、现场督导等方式,推动提案事项落实。
(二)完善机制,夯实办理基础。市政府办公室对所有提案进行研究梳理,逐一确定承办单位,并通过现场督办、跟踪督办等形式,督促办理落实。各牵头主办单位积极履行职责,召集协办单位认真研究,提出办理方案,确保办理工作落实落细;严格办理把关,做到答复内容明确具体、格式统一规范,并按照“谁主办、谁答复、谁公开”的原则,实行办理结果网上公开。
(三)加强沟通,提升办理质效。各承办单位主动与委员联系,通过上门走访、当面协商、现场察看等方式听取委员建议,积极推动办理工作。市政府政务督查室狠抓提案办理过程管理和工作协调,做到事前有要求、事中有协调、事后有监督,提升了提案办理质效。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一是个别单位研究解决问题的力度不够大,提案办理质效不高;二是少数承办单位办理进度滞后;三是个别提案答复函还不够规范。
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做好提案办理工作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为民用权、为民履职、为民服务、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的具体体现,不断增强提案办理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进一步强化办理责任。把提案办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压实办理责任。同时,加强沟通协商,努力将各类提案转化为深化改革、破解难题的政策措施,转化为推动荆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三是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加强对提案办理工作的督办、指导和协调,对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的提案,实行跟踪问效,及时催办督办,推动办理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