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街办荷花堰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日期:2021-11-02 10:06

荷花堰村位于京山城郊西十里(又称西十里铺),全村版图面积5.76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251户,912人,其中党员33人,耕地面积3418亩,山林面积5500亩。旧时武昌府到安陆府(今钟祥市)的古官道穿村而过,以前修有官驿,建有荷花池、荷花亭、十里长亭,因村内堰塘均种植荷花形成花堰群而得名荷花堰,是亲朋远行话别、迎来送往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咏荷、送别的诗篇。

近年来,村“两委”按照“城郊一盘棋、差异化发展”的要求,确立了“重塑荷花古驿风采、重展荷花古村之韵”的建设思路,以古驿古村为主题,将邮驿文化科普与集邮交流、摄影采风、古风体验、田园观光、慢生活休闲、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致力于打造涵盖邮驿文化、留客文化、科举文化、爱莲文化等复合文化体系的邮驿小镇。重点打造了一组祠堂湾、六组邓湾、新湾等湾组,建设成果惠及4个自然湾51户217人,现在的荷花堰村是一个满堰荷花、清水留香的地方,是一个古道热肠、写满诗歌的地方,是一个古风古韵、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建成的荷花堰村与西边的丁家塝、高岭、东边的白谷洞形成村庄景区区域联动,实现城郊片美丽乡村的整体发展。


(新市街道荷花堰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


荷花盛开的时节,走进荷花驿,荷风宛然、诗意氤氲、温婉妩媚、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村落、远山,花海,犹如优美的画卷,形成“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绿荷红菡萏,荷田里赏花、拍照、摄影的友人络绎不绝;漫步灰墙黛瓦、雕梁画柱、悠静小巷中,不时擦肩而过的汉服姑娘,撑着油纸伞,定格穿越千年的美,仿佛坠入古驿的时光记忆;置身水心荷花亭,三五个好友赏景论诗,快意自然山水之间。荷花堰按照邮驿小镇的发展定位,建成了荷花古驿、西十里铺、邮驿文化馆、荷你乡约荷田景区、泮池公园、荷花堰古景等景观节点,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经营模式,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了汉服馆、荷花驿慢递小站、渔乐园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带动发展一批以荷花、留客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

1. 以莲荷为主导,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发展荷文化产业。培育发展莲荷产业。连片流转农户土地、塘堰120余亩,栽培莲籽。莲蓬采摘每亩可产鲜莲蓬1500个,亩可创收3000余元。开发莲产品深加工,组织农户传统方法生产藕粉、莲籽绿豆糕、莲子心茶,打造一批以“荷”为主题的农副产品。依托荷田赏花经济,主打“荷”系菜肴,发展5家荷塘人家、留客人家等特色农家乐。利用荷田和湾子林空闲地,建成渔乐园,让游人体验荷田摸鱼抓虾趣味亲子活动。二是发展邮驿文化产业。在古驿站开辟汉服体验店、茶室,吸引游客体验古装拍照、品茶休闲,登楼观景。开办邮驿文化馆和慢递小站,供游客写信体验慢邮,向游人科普邮驿知识。利用古驿平台,展示经营本地莲藕产品、葛粉蜂蜜、香菇、木耳等土特产品。三是发展一批新型种植业。依托杨兴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种植大棚蔬菜,流转土地500亩种植冬桃,套种西瓜等,发展鲜果采摘,流转土地100亩种植中药材。


(新市街道荷花堰村邮驿小道)


2.传承邮驿文化,实施景观重塑。一是恢复重建西十里铺驿站,重塑“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人十里长亭亲朋话别的意境。二是仿古复建邮驿文化馆,为游客提供开展邮驿文化科普,打造展示邮驿产品的平台。建设荷花驿慢递小站,引导游客动笔写信,重温书信中的旧时光。三是挖掘进士文化,根据蔡氏五子登科的美谈,依托老学校和半月形水池,建设泮池公园,传承良好的劝学风气。四是恢复荷花古堰风貌,重建了荷花亭、水榭、古桥、采莲船等景观景点。五是新建了荷田景观、田园赏荷栈道、映趣园、渔乐园等景点。六是沿线建设诗词景观,引导游人跟着古诗词畅游荷花堰,别样的人文气息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3.推进环境改造,打造最美村庄。一是按照古村古韵的风格,因地制宜对民居立面实行仿古改造。二是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居民户厕220户,建设人工湿地3处,公厕1座。三是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培训引导农户实施垃圾分类,配置垃圾分类箱48个,分类亭2座,分类桶66个。四是美化环境,道路刷黑6300平方米,硬化通组道路1公里,硬化广场2片1600平方米,硬化禾场2500平方米,建休闲小游园4处,改造堰塘6口,整治污水沟500米,清除黑臭水体12处,改造美化鸡窝、电表箱、空调架25处,建设美丽庭院16个,栽植绿化苗木950株,绿化色块14800平方米。五是亮化工程,安装路灯22盏,广场灯3盏,游园景观灯165处,景观灯带300米。徜徉在荷花堰村,从荷田花海到前庭后院、别屋小巷、空中地下,全部实现精细化、无死角的彻底整治。

4.倡导乡风文明,建设清风荷花。荷莲出污泥而不染,在荷花堰村,清朝末年出过进士蔡宗燮,清末至民国,出过爱国秀才乡贤张伯丹,曾任京山抗日民主政府主席和新中国第一任京山县立高级小学校长。充分体现了这一方土地上人杰地灵、学风蔚然、乡风淳朴。今日之荷花,受荷花高洁品质和留客文化的浸润,村民们崇尚真善美、乐善好施、互帮互助,清风正气、积极向上已成为主旋律,村“两委”注重以文化人,推动文化素养融入基层治理、融入群众生活,组织开展了“文明家庭”、“巾帼创业”道德模范、美丽家园等创建活动,积极融入城郊区域化治理大格局,选派湾长、协警参与片区联防联治,“清风荷花”、“有礼荷花”已成为荷花堰乡风文明的特色品牌。

京山市孙桥镇青树岭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青树岭村位于孙桥集镇以西3公里,G347国道及长荆铁路贯穿全境,全村版图面积10.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18亩,林地9300亩,水域面积840亩。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54户,1018人。是毛泽东双儿女亲家革命老人张文秋的故乡。


(京山孙桥镇青树岭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图)


青树岭村是全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村,是荆门市“四化同步”示范带的重要节点,是大洪山干部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启动提档升级工程,主要建设区域为“文秋里”。一是高起点规划:结合大洪山干部教育基地“一居”——张文秋故居改造,聘请湖北瑞博设计有限公司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在规划中突出人文历史、村落风貌、主题功能三个方面,将青树岭建设成为以红色教育和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


(京山孙桥镇青树岭村旧时光文化墙)


二是高标准建设:重点推进五大工程。净化工程:整治河道沟渠2.3公里,铺设雨污分流管网370米、管线入地700米,配套建设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旅游厕所等。硬化工程:利用砖、木、石等材料,采取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分区域对谢家湾整体进行地面铺装,面积8000平方米。绿化工程:依托不同地形,采用乔、灌、草结合方式,建设景观节点7处,栽植绿化树3.5万株,铺设草皮3000平方米。 美化工程:完成126户民居风貌改造,其中谢家湾13户民居根据房屋现状,按照功能划分分户设计,正在进行室内改造。亮化工程:安装路灯140盏、景观灯120盏、灯带30米。


(京山孙桥镇青树岭村文化墙)


三是高站位统筹:大力发展三产融合产业,依托本村资源优势,在“四化同步”示范带上引进森宝园艺建设对节白蜡产业园,打造孙桥对节白蜡艺术小镇核心区, 第一期已建成670亩以对节白蜡为主的园艺景观区,第二期330亩启动建设,已完成道路硬化3.7公里,栽植景观树1500余株。提供就业岗位近100个;以乡村休闲游为亮点,引进湖北京山美丽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百合庄园,已建成百合花、薰衣草基地500亩。利用电商平台,产品实现网上销售。提供就业岗位50个;以脱贫攻坚为目标,引进新型经营主体,采取“集体+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发展生态林下养殖基地150亩,养殖规模10000只,带动11户贫困户脱贫;以增加村级积累、带动群众脱贫为重点,采取“集体+农户”的模式,建成100kv光伏电站1座,带动10户贫困户脱贫,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左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